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台灣名嘴與科學證據2

最近在立法院蔣萬安針對萊克多巴胺豬肉質詢蘇貞昌,蘇貞昌反問「你在美國吃美豬,有出事嗎?」果不其然引發了新一波輿論。

有醫師批評說萊克多巴胺問世才20年,怎能知道更長期使用是否對人體有害。他還舉例說以前有種賀爾蒙補充劑叫做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 DES)上市了整整32年才發現有致畸胎性,所以吃了20年萊克多巴胺都沒事,不代表30年後不會因此致癌。這位醫師還特別強調開發出己烯雌酚的藥廠就是如今生產萊克多巴胺的藥廠,藉此說明萊克多巴胺同樣危險。

唉......真的不要意氣用事。蘇貞昌在立法院耍嘴皮子已經夠讓人不悅了,現在最不缺的就是醫療相關人員也跟著出來打口水戰。

的確,人類歷史上有不少案例是某項藥物或物質一開始大家覺得對人體無害,後來才發現有嚴重的副作用,已經有成千上萬的受害者後才下架禁用。這是醫藥產業的痛,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事情,畢竟藥物若沒有實際長時間用在人體上,那根本沒有其他任何方法可以證明他是否長期使用具有毒性。

若真的要有30年以上的人體實驗,那最終新藥的開發都會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以前常看到網路上有迷因在嘲諷某些公司老闆不願錄取沒有工作經驗的新人,卻又說新人沒有工作經驗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去找工作。這位醫師對萊克多巴胺的想法也很接近了,萊克多巴胺不准使用,因為他沒有在現實世界實際在人體大規模使用超過30年的經驗,所以應該禁止。

我個人認為,身為醫療人員用這種邏輯來論述藥物是不明智的,且最終很可能造成一般民眾對醫療人員的誤解和不信任。以老年失智症為例,許多失智症用藥其實在人類世界的使用經驗也都沒有超過30年。例如:

愛憶欣(Aricept, donepezil)只有24年
憶思能(Exelon, rivastigmine)只有14年
利憶靈(Reminyl, galantamine)只有20年
思樂康(Seroquel, quetiapine)只有23年
理思必妥(Risperdal, risperidone)則是27年
樂福得(Zoloft, sertraline)有29年

這些藥物在人類群體的使用經驗都還沒超過30年,難道要說這些藥物也都很危險,不曉得會不會致癌,會不會有其他嚴重副作用,所以應該立刻停用、下架、禁用?

憶必佳(Ebixa, memantine)有31年了,也比己烯雌酚少1年,所以仍然不安全。
百憂解(Prozac, fluoxetine)雖然有34年的歷史了,但是開發他的藥商和萊克多巴胺是同一家,依照這位醫師的邏輯,百憂解也是很危險的。

很好奇,這位醫師以這種邏輯來論述藥物,難道他在看診時完全不曾開立上述藥物嗎?他唯一只開有39年歷史的美舒鬱(Mesyrel, trazodone)給他的患者嗎?今天若是有病患家屬來詢問說「醫師你開給我家人的愛憶欣在人類的使用歷史只有24年,還不到30年,你能保證他的安全嗎?要是他像己烯雌酚DES用了32年才發現有問題,那我家人吃了這麼久,醫師你要負責嗎?」不曉得這位醫師怎麼回答?

真要耍嘴皮子的話,那我還可以翻出更多藥物,例如Fenfluramine作為減肥藥在人類市場上使用了34年(1963~1997),後來才發現他有導致心臟瓣膜受損的嚴重副作用才下架。Heroin作為咳嗽藥有50年的歷史(1874~1924),後來發現他有嚴重成癮性才禁用。(對,它的中文名就是海洛因。)Dextropropoxyphene作為麻醉藥使用有55年的歷史(1955~2010),後來發現有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副作用因而下架。還有更多更多,都是使用過四、五十年後才發現有嚴重的健康風險所以下架的藥物,以這位醫師的邏輯,那麼是否他自己在看病人時,都只開立有超過55年歷史的藥物?

對藥物與物質抱持懷疑並不是壞事,然而也必須弄清楚人類科技的極限,以及自己論述邏輯是否根本存在矛盾。隨時間持續性的對藥物做出新的風險評估是醫藥產業人士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情。而健康風險評估需要的是實際的科學數據,不是以「因為有其他藥物超過30年才發現問題,這個藥物還沒30年,所以他有問題」這種沒有根據的論述來隨意的決定藥物或食品添加物的安全性,這不是專業人士該有的作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