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四論豬價

近幾十年來由於環保意識抬頭要求養豬要符合環保法規,以及世界糧食短缺等等因素,造成全球性的養豬成本上升,也反映在豬價上。而最近又由於各國相繼爆發非洲豬瘟,使得國際豬價居高不下。然而台灣國產的毛豬價格雖然有緩慢提升(如果把時間軸放寬到40年來看的話),價格卻不如豬農預期,雖然還可維持利潤,但若有什麼風吹草動,豬價就可能短暫跌落至成本以下。

許多人對於一直無法繼續拉高的豬價有不少的推論,而每當豬價無法反映成本時豬農叫苦連天,第一件事就是先批評進口豬肉太多,壓迫國內豬肉市場生存。

然而我已經在前面好幾次的文章討論過這件事,也以數據作圖分析,發現由於進口豬肉佔全台灣市場的比例仍低,所以進口豬肉量實在無法大幅度影響豬價。很多次的豬價短期崩跌案例分析起來,其實跟進口豬肉量沒有太大關係。

我想,台灣不少豬農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面臨的市場是甚麼樣的情況。先說結論,台灣人近20年來對豬肉的平均消費逐年減少,而將消費轉向了雞肉,因此造成國內豬價一直無法拉抬,雞肉價格卻常常漲翻的情況。


這邊提供幾張圖做分析

註:以下肉類的數據皆包含國產加上進口


(圖一)近年台灣肉品年消費量

由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近年的肉品消費量雖有小幅度成長,但成長幅度甚小。



(圖二)近年台灣平均每人肉品消費量

如果用肉品的年消費量去除以當年度的人口,就可以得到每人每年肉品消費量,由圖中我們可以發現每人每年肉品消費量幾乎沒有變化。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圖一的台灣肉品年消費量微幅增加,是因為我們人口數量增加導致,實際上每個人吃肉的量並沒有太大變化。



(圖三)近年台灣各類肉品消費量

接下來將四類肉品分開來看,會發現豬肉的消費量仍佔第一名,家禽肉則佔第二,牛肉和羊肉的量則相對很少。這裡我們可以發現,豬肉的消費量並未特別減少,而禽肉的消費量則微幅上升。



(圖四)近年台灣豬肉與禽肉市場佔比

雖然圖三看起來豬肉的消費量沒有變化,然而如果改以市佔率來分析,會發現豬肉的市佔率正在滑落,而家禽肉的市佔率正在上升。由這樣的市佔率我們可以發現,豬肉的競爭力愈來愈差,在市場上愈來愈不受青睞。



(圖五)台灣平均每人每年肉品消費量

如果直接轉換成平均每人每年肉品消費量來看,就可以看出台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台灣人吃豬肉的量愈來愈少,而吃家禽肉(主要是雞肉)的量則愈來愈多,漸漸地發生雞肉取代豬肉的情況。另外就是牛肉的每人消費量也穩定的上升。



由這五張圖分析可知,台灣人的飲食習慣正在改變,愈來愈喜歡吃雞肉、牛肉而不喜歡吃豬肉。如果把時間軸拉更長,台灣每人每年豬肉消費量從2002年的42公斤,一路下降至2019年的38公斤,等於一年少掉約9萬2千公噸的需求,這數量比台灣一年進口豬肉的總量還高。


因此,由於台灣人對豬肉的偏好逐漸下降,導致市場需求逐年下滑,市場價格自然跟著滑落。即便近年國際豬價不斷上揚,台灣國產的豬價也無法跟著連動,使得台灣豬農感受到愈來愈大的壓力。而當許多政府或民間單位努力在穩住豬價時,對於市場情況不了解的人常常把問題直接歸因於這些人辦事不力,或直接歸因於進口豬肉太多。這是個警訊,當一個市場的從業人員不夠了解自己市場的發展趨勢,卻總只是著眼在對大局沒有幫助的小爭議上,很容易就錯失了應變的機會,最終更容易被市場淘汰。


看清局勢的人,才不會被歷史巨輪碾碎。就算完全不進口外國豬肉,台灣的養豬產業也是搖搖欲墜。很多養豬戶只知道傻傻的養豬,只想藉著台灣人口和飲食習慣撐起來的市場需求過日子就好,有的甚至覺得把豬交給拍賣中心後就沒他的事了,完全不曾意識到這整個產業鏈已經古老衰敗、問題叢生到什麼地步,也不會思考為什麼這個市場會變成這樣,更別說做到危機與風險管理了,令人悲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