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關於台灣國際貿易與美國的角色

關於台灣國際貿易的一些事情


【GATT與WTO】

這事情要先從GATT說起。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經濟大蕭條之後,許多國家認為當時各國盛行的貿易保護主義導致了種種問題,因此在聯合國成立之後,也出現了成立國際貿易組織的呼聲。後來發展出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也就是現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前身。

GATT是一項多邊國際協定,以關稅談判為主,亦對其他貿易規範進行廣泛討論。在GATT 1986至1993年第八回合談判(烏拉圭回合)中已經涉及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與爭端解決等,並決議成立WTO。


【台灣與GTAA/WTO】

中華民國在1948年正式簽署成為GATT締約成員,卻在戰敗來台後於1950年自動退出。一直到1965年才以觀察員身分重新加入,卻又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之後一併被撤銷GTAA觀察員資格。雖然觀察員身分被撤銷,在國際貿易台灣透過美國及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締結了許多雙邊貿易協定,繼續與美日等貿易夥伴保有「最惠國待遇」。

到了1990年台灣重新提出入會申請,然而此時因為中共的阻撓,申請案被連續擱置了兩年。直到1992年美國在會議中積極尋求各國協助,要求理事會主席邀集各主要締約成員代表,就台灣入會案進行諮商並達成共識,台灣的申請案才終於列入理事會議程,同年獲得觀察員身分。

依照GATT的規範,成員國得以與其他GATT締約成員展開雙邊諮商,當時第一個和台灣進行雙邊諮商的就是美國,1994年台美就簽署了「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 TIFA)。在同一年,依照GATT烏拉圭回合的決議,WTO成立了,台灣轉而向WTO申請入會,但由於台灣尚未與足夠多的國家簽訂雙邊協議,加上中國的阻撓,台灣只獲得觀察員身分。

而自從1995年開始,挾著1994年率先與美國已進行過雙邊諮商的加持,台灣開始與世界各國達成雙邊協議,包括南非、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薩爾瓦多、哥倫比亞、烏拉圭、智利、韓國、澳大利亞、日本、挪威、冰島、馬來西亞、菲律賓、紐西蘭、新加坡、瑞士、匈牙利、墨西哥、阿根廷、泰國、歐盟、加拿大、波蘭、哥斯大黎加、秘魯、巴西等。至此,台灣才算重新於國際貿易上有所開展,也終於在關稅與貿易談判上有更多空間,大大降低了貿易障礙。在此條件下,國內開始進行新一波的產業轉型,逐漸減少高汙染性的重工業,轉向發展低污染性但高技術的半導體與IC產業與IT產業,帶來新一波的經濟成長。

然而台灣雖然成為WTO的觀察員身分,但在申請成為正式會員的路上卻不順利,主因在於中國技術性阻撓。這現象嚴重到甚至2000年時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還發表談話,表示不能接受中國把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問題政治化,反對中國把一個中國原則和台灣加入WTO問題掛鉤。經過了7年的努力,才終於以「臺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的身分成為WTO會員。


【台美貿易關係,TIFA】

而在台美貿易部分,兩國在簽訂了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之後,就開始進行台美TIFA會議,第1屆TIFA會議於1995年召開,其後會議分別於1997、1998、2004、2006、2007、2013、2014、2015及2016年舉行。

其實TIFA是美國為了擴大與全世界各個地區的貿易及協商兩國貿易未解決問題,而建立的貿易協定架構,往往被視為建立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重要前奏。在1997和1998年的台美TIFA會議中,就討論了台灣加入WTO之相關經貿議題,對台灣申請入會具有一定助力。同時會中也說請美國支持台灣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之活動。OECD簡單的說就是以歐洲、北美、日韓及澳洲等已開發國家所建構的經濟論壇,在框架內成員國可以交流經濟發展經驗,協調在國內外政策達成各種貿易合作。台美TIFA對於台灣加入OECD的促請,有助於將台灣引薦至歐洲及其他已開發國家,對後來台灣大量與各國簽訂雙邊協議有一定幫助。

然而隨著美國狂牛症的出現,以及飼料添加劑萊克多巴胺的議題,台美TIFA會議的進行也出現一些轉折。在陳水扁政府執政的年代,美國爆發狂牛症,因此陳水扁政府對於美牛進口議題多次反覆。2003年游錫堃內閣時期禁止美國牛肉進口,由於台美TIFA會議當中美方代表給予的壓力,到了2006年蘇貞昌行政院長時期,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但因狂牛症疑慮,僅限於30個月以下小牛,並禁止帶骨牛肉進口。2007年陳水扁向WTO預告,台灣政府準備解禁萊克多巴胺,並制定最大殘留標準為10ppb,但受民間團體與國民黨反對而並未實施,當時馬英九明確反對豬肉萊克多巴胺解禁。

由於這樣的風波,導致美國貿易團體對台灣存有疑慮,加上2008年當選總統的馬英九曾公開反對萊克多巴胺,因此在2008至2012年間,台美TIFA會議停止召開。這當中馬英九政府也做了努力,在2009年簽訂了台美擴大美牛進口議定書,同意擴大美牛進口,但因狂牛症疑慮,造成民間反對。201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了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明文限制六個高風險部位(頭骨、腦、眼睛、脊隨、絞肉、內臟)與30月齡以上牛隻及相關製品進口。對此結果,美國在臺協會台北辦事處(AIT)發表聲明指出,很遺憾立法院單方面限制美牛進口,將使台灣未來很難與美國擴展經貿關係,而原本預定恢復召開TIFA會議因而延後。

到了2012年馬英九再度勝選總統,提出政策允許含萊克多巴胺的美牛進口,立法院臨時會中國民黨以人數優勢進行表決,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以牛肉肌肉10ppb為基準,開放進口萊克多巴胺的美國牛肉進入台灣市場。此一結果受美國貿易代表團肯定,台灣迎來了2013、2014、2015及2016連續四年的台美TIFA會議,期間持續針對台美自由貿易協定做準備。

2016年蔡英文勝選總統,由於民進黨之前曾強力反對美牛、美豬進口,美國川普政府貿易政策的調整,加上美中貿易戰開打無暇搭理台灣,美國貿易代表團從2017年就停止台美TIFA邀約至今。由此可見,蔡英文如今面臨的問題與馬英九在2012年時非常相似,也就是因為肉品議題而遭受TIFA停止對話。上面我們也知道台美TIFA對台灣在國際上的貿易有許多幫助,且TIFA原本就是對美自由貿易的入場券,因此從一路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一直到現在的蔡英文無不高度重視,且都試圖維持台美持續召開TIFA。而上一次TIFA重新復談,是因為馬英九用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牛換來的,所以這一次蔡英文勢必只能在此基礎之上想辦法突破。顯而易見的,籌碼在陳水扁和馬英九時代就用得差不多,蔡英文剩下含萊克多巴胺美豬這個條件可用。


【個人感想】

很多人爭論,開放萊克多巴胺美豬就能換得台美自由貿易協定嗎?但我個人認為,這是個無聊的問題,畢竟自由貿易協定是經過多次兩國磋商,針對眾多貨品甚至服務型商品的各項關稅與貿易細節做討論後才決定的,並不是什麼「好,只要你們答應開放萊克多巴胺,美國就答應你們免關稅」這種純粹的「條件交換」。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台美TIFA沒辦法復談,那就別想更進一步談什麼雙邊貿易或甚至自由貿易,美國對各國的貿易模式皆是如此,沒道理他們會特別為了台灣改變模式。而過往TIFA對台灣來說,的的確確對台灣的貿易以及在國際上立足的地位有不少幫助,即使情感上好像美國為了牛豬問題很嚴厲無情,但也要想想貿易是兩國往來,美國畢竟也想為自己國內的產業謀更好的出路。台灣對美國順差那麼大,對美國說其實也是國力上的負擔,而台灣從貿易順差當中受惠頗多,對國內經濟以及國家整體發展也是幫助不小。

貿易問題十分複雜,有時不是單純的單一品項貨物可以全盤決定的,如果TIFA真的是毒藥,那麼不會從李登輝一路到蔡英文,四個總統26年間都努力想維持。以目前台灣發展的狀況來看,TIFA有他的價值,對台灣也是有幫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