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外國肉品都有標示萊克多巴胺?撒謊!

台灣有人整天拿個一張照片就一直在騙大家說國外的肉品都有對萊克多巴胺標示,然後就開罵台灣政府沒有要求標示是在害人。這裡有個加拿大華人到加拿大三大超市把豬肉品牌都翻過,實際證據告訴我們根本沒幾家肉商有標示萊克多巴胺。

台灣充斥著太多造謠者,只想著惹是生非,嚴重阻礙了公共議題的正常討論與發展。

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美豬被誰取代?

自從2020年8月中蔡英文政府提出開放進口豬肉萊克多巴胺上限值政策後,這個議題就一直紛紛擾擾,而這個政策也真的在2021年1月1日正式上路。在這當中,外國進口豬肉的變化消長是怎樣的呢?

直接先破題,文章的題目已經寫明白了,開放豬肉萊克多巴胺上限值以後,美豬在台灣進口市場減少,被其他國家進口豬肉取代。

然而這中間有些奇妙的現象(請參考表格),在2020年8月中旬蔡英文政府提出政策規劃後,美豬很快的被國民黨以及許多反對聲音直接與萊豬劃上等號,然而美豬從當時就減少進口了嗎?並不。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8月份美豬市占率雖然稍微減少,然而卻在後續政壇爭執最嚴重的9、10、11月這三個月逆勢成長,甚至大幅超越原本第一名的加拿大,例如10月份來到驚人的46.5%,相當奇妙。

到了去年12月,美豬進口市占率稍微下滑,而從今年1月開始,進入雪崩式慘跌,從以往可以在20%浮動的水準,短短4個月下滑到3.7%,顯示進口商因應國內市場心理,急速的減少美豬進口。

那麼接下來是哪個國家的豬肉取代了原本是第二名的美豬呢?原本位居第一的加拿大市占率並沒有太大改變,目前仍是第一。原本位居第三的西班牙也沒有太大變化,目前仍位居第三。

丹麥,丹麥來了!

原本丹麥豬肉在台灣市場並不起眼,市占率幾乎都落在個位數,然而在台灣這波爭議當中悄悄升起,到了2021年1月瞬間爆增,一舉超越西班牙,從美國手中奪下第二名的寶座。

丹麥豬肉呀!這原本是台灣人所不熟悉的,如今在台灣市場卻幾乎可以跟老大哥加拿大平起平坐。說也真奇怪,這麼多的加拿大和丹麥豬肉,到底都去了哪裡了呢?國防部長說國軍要優先使用台灣豬肉,那麼現在加拿大或丹麥豬肉有沒有在部隊當中流竄呢?

好像沒人在意。有趣。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要求標示萊克多巴胺反而根本對消費者不利

原來這次國軍伙食出現美國豬肉事件,貨品是欣樂食品公司提供,而那批豬肉是去年10月從美國進口,在台灣加工製造成可以直接烹調的排骨產品,在2020年法規只規定產品需要標示「製造地」,沒有要求標示「原料產地」,所以標示了「製造地:台灣」。後來欣樂在2021年因應新規定,所以用貼紙在上面多標注了「產地:美國」。而國軍的供應部可能誤把製造地當作原料產地,而安心採購了。

這說明了三件事,一是美國豬肉早就進口台灣十幾年,所以偶爾看到他的蹤跡真的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現在社會上把美國豬肉當作一種獵奇的存在,是某些政客、媒體刻意炒作出來的風氣。

二是好不容易趁著這次萊克多巴胺議題訂出了肉品需標示原料產地的規定,這是比以前進步的地方。在2020年以前,原料是外國,加工製造是台灣的產品,寫的都是「製造地/產地:台灣」。這次事件若不是欣樂食品有依照2021年新規定清楚標示,國軍官兵也拍不到那張「豬肉產地:美國」的照片。

第三是這個事件呼應了我之前所說,進口商進口外國肉品之後,往往當作國內市場供貨不足時的補充貨源,所以貨品入關後常常先冷凍起來,之後有需要時才拿出來,因此未必馬上在市面上流通,此時拿著海關統計數據說「進口了1800多噸怎麼都沒看到,證明政府失職」這種說法,其實顯露了對台灣肉品市場的無知。例如這次國軍事件的這批貨,是欣樂食品公司在去年10月進口入關的,你看看冷凍到現在半年了才拿出來賣。

#多瞭解一下社會是怎麼運作的

#才不會自以為正義結果只是鄉民暴力

--

不過說真的,我個人還是不建議食用進口豬肉,因為不曉得進口商進貨後到底冷凍了多久才拿出來賣,像這次這個凍了半年,也真的是有點久。還是選擇國產豬,而且是那些屠宰後隨即低溫冷藏,以標準冷鏈送到市場的豬肉。這種既新鮮,又有運輸保冷的防腐保障,相對是最優的。

如果今天制度是不要求標示產地,卻要求標示萊克多巴胺,那就無法分辨是不是那種冷凍了很久才賣的進口豬肉了,反而根本對消費者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