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6日 星期日

萊豬對台豬產業可能的影響

繼續談談開放進口萊克多巴胺豬對台灣豬農可能的影響,我自己的看法。

上次提到,會影響市場需求的因素很多,因此產量與需求能否契合實在有太多因素要考慮,無法單純用市場競爭對手的所提出的價格就判斷衝擊影響。

台灣的毛豬市場(毛豬就是尚未屠宰的豬)在1997年口蹄疫風暴之前,價格多在50~70元/公斤之間,口蹄疫之後有幾年價格落到40~50元/公斤,近年來又逐漸回穩到約70元/公斤。毛豬市場價格如此,那麼屠體(剛屠宰完尚未分割的豬體)價格,乃至分割之後各部位的批發價格只會更高,多數落在100元/公斤以上。相較於加拿大與美國各部位批發價皆低於80元/公斤的情形,台灣國產豬肉在價格上的確較進口豬肉貴上許多。

然而我們可以觀察到,即使進口豬肉價格如此便宜,自從1997年開放國外進口豬肉,進口豬肉的市占率上升幅度是相當小的,從最原先的1%緩緩上升到近年平均的7%就花了23年。這代表台灣消費者在選擇上,仍有一定程度偏好國產豬肉。一項產品有「價格、產品特性、通路、消費者信心」這四個面向會影響他的銷售成績,我們已經知道國產豬肉在價格上並非吸引購買的強項,那麼我們就應該去思考,是否在產品特性、通路和消費者信心上有所優勢,因此造成目前國內市場仍以國產豬肉為主流。若真的有優勢,那麼我們如何強化優勢,又如何補強劣勢?也就是說,如何增強國產豬肉與進口豬肉的市場區隔

在產品特性方面,的確如同農委會所說,台灣豬肉的口感和氣味勝於進口豬肉(尤其美國、加拿大),當然反駁者提出其實許多時候例如厚重調味,或者再製加工品上消費者可能分不出來。由此可見,台灣國產豬肉在家庭烹飪與餐廳業者販賣的非再製品部分有所優勢,但此項優勢一旦面臨再製加工製品或者某些冷凍豬肉相關產品就會相對削減。在通路部分,由於國內食品業者多數已習慣國內現有的拍賣後屠宰的模式,在傳統市場與生鮮超市的溫體豬或冷藏豬肉通路廣泛,供貨鋪貨皆相當穩定,也是較多消費者所習慣的肉品來源,因此台灣豬肉具有通路優勢。然而冷凍肉品市場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由於台灣豬肉需再經屠宰加工等流程,進口豬入則多為冷凍豬肉,入關後就即可直接進入冷凍肉品市場,因此台灣豬肉在冷凍肉品市場的優勢相對小很多。在消費者信心部分,進口豬肉除了主打高單價的西班牙伊比利豬以及荷蘭、丹麥主打的黑毛豬,日本主打的松阪豬,民眾對於市占率第一名的加拿大豬肉反而陌生,對於美國豬肉則因為美牛狂牛症以及肉品瘦肉精議題而不信任。台灣豬在民眾心裡是有一定地位的,而自從口蹄疫良好控制下來之後,民眾相對是對國產豬肉有信心,這也是台灣豬肉的優勢。

整體而言,台灣豬肉具有相當優勢,然而弱點會發生在冷凍肉品市場這一塊。


有了這些基本背景之後,我們可以來討論看看台灣開放美國萊克多巴胺豬後可能的衝擊,以及我們的優勢、劣勢。

首先是價格,我們可以發現進口豬肉分做兩大類型,一是以加拿大、美國主打低價策略,二則是以西班牙、荷蘭、丹麥和日本主打高單價品牌策略。價格的部分,國產豬肉當然無法與加拿大、美國豬肉競爭,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開放豬肉進口23年以來,加拿大的豬肉都比美國豬肉便宜,這幾年價格差異甚至愈來愈大,就算是使用了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價格仍無法與加拿大豬競爭。因此台灣豬肉在價格上的真正敵人是加拿大,而非美國。很多人爭執說商人當然選擇最便宜的肉來加工,反正消費者吃不出來,那麼他們就要思考以此邏輯來說,商人會去進口更多加拿大豬肉,而非美國萊豬,因為美國萊豬對商人的誘因不比加拿大豬還高,要說開放美國萊豬就會造成美國豬肉突然大舉入侵,這言過其實了。

接著產品特性、通路和消費者信心這三個要一起討論,由於我們將面臨新的挑戰是美國萊豬,因此產品特性上就凸顯了國產豬不含瘦肉精的優勢,也使得消費者對國產豬肉更加安心。有些反對者提出「既然萊克多巴胺那麼安全,那為什麼台灣豬農不可以用,雙重標準,心裡有鬼。」對於這種說法,我覺得非常意氣用事且不智。台灣豬肉和美國萊豬在價格上既然無法比拚,那就要在其他方面做好市場區隔,以台灣人怕死的天性來說,聽到瘦肉精就像遇到鬼一樣,那如果台豬也用瘦肉精,豈不是放棄了自己在產品特性和消費者信心的優勢?然後價格競爭又處於劣勢,是打算全盤皆輸嗎?這種反而是在害台灣豬農的言論,就只是為了把瘦肉精操弄成政治上謀求己利的議題罷了,真的不可以隨之起舞。

這樣的產品區隔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消費者信心對於台灣的豬價影響甚鉅,往往有個什麼豬瘟或口蹄疫的風聲,明明產量沒有變動,價格就是會硬生生跌落。因此,既然台灣民眾對於萊克多巴胺仍然有相當程度的非理性恐懼,那麼就要好好善用這個市場性質,明確的與美國萊豬畫出區隔界線。這部分與通路也有關係,由於民眾也知道傳統市場與生鮮超市的溫體豬、冷藏豬99%以上都是國產豬肉,所以市場預期心態是民眾會減少吃冷凍豬肉或再製加工品,多買傳統市場與生鮮超市通路的豬肉,有此類通路的業者甚至樂觀預估未來通路的銷售價格與銷量還有望提升。

冷凍與再製加工這一塊則相對困難,不過可以看到的是目前不少業者也嗅到這股風氣,紛紛跳出來強調自家的冷凍加工再製品100%使用國產豬肉。此時,台灣的劣勢很明顯,但危機未嘗不能是轉機,政府可以趁這段時間加緊將產銷履歷、食品包裝標示、食品安全稽核等等制度建立起來。

雖然加拿大豬肉不含瘦肉精,但依照民眾懼怕心理,其實可以一併處理。我的意思是我們的市場區隔的線可以畫在國產/進口這邊(強調國產豬絕對不含瘦肉精),而不是有/無瘦肉精這邊(強調不是所有進口豬都有瘦肉精)。讓民眾買國產豬肉時都放心買,買進口豬肉時就會怕怕的,這種情況有助於鞏固台豬的地位與價格。食品標示產地對於產品區隔的幫助,可能比標示萊克多巴胺含量還來得大。而對於不易追蹤產地的冷凍、再製加工品產品,則可以定期抽驗瘦肉精含量,並向大眾公告,使得這些業者受到消費者壓力而盡量選擇無瘦肉精的進口豬肉,或甚至國產豬肉。

使用這些手段,有機會在美萊豬未必能佔到什麼便宜的情況之下,同時降低消費者對台豬第一勁敵加拿大豬的信心,似乎可以做為未來路線。(事實上,這就是日本當年開放美豬、加豬所使用的手段之一,有效保護了國內豬農,甚至還對外打出了品牌銷路,這就是有名的「日本模式」。)

關於日本模式,請參考日本人因應與美國雙邊貿易的豬肉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