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萊克多巴胺比克倫特羅更毒?

目前全世界有被政府認可使用的乙型受體素類的生長促進劑只有兩種,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和齊帕特羅(Zilpaterol),其他曾被人類使用過的藥劑例如Salbutamol、Clenbuterol或Terbutaline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允許合法使用。原因在於目前的研究顯示萊克多巴胺和齊帕特羅對人體造成的健康風險遠遠低於其他種類的乙型受體素。

然而,台灣有些人為了攻擊萊克多巴胺,就把其他種類乙型受體素的問題全數移花接木給萊克多巴胺,而當被人指出那些研究皆非萊克多巴胺時,他們開始找各種理由辯解,其中一種說法就是試圖證明萊克多巴胺比其他乙型受體素「更毒」,然後說明「既然其他乙型受體素都有那麼多問題了,萊克多巴胺比他們更毒,所以應該禁止。」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提出萊克多巴胺比克倫特羅(Clenbuterol)「更毒」的人,他們的論據出自一篇2014年中國的學者發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文章。研究當中使用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作為研究標的,讓線蟲暴露於Ractopamine和Clenbuterol的環境之中,比較他們的生長情形、生殖功能、行為、腸道狀態以及壽命。

研究結果顯示,在低劑量的Ractopamine或Clenbuterol的使用之下,線蟲各方面的狀態都與對照組沒有差異。而在高劑量的暴露之下,線蟲才開始出現生長遲緩、活動力變差與壽命減短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劑量組當中,Ractopamine造成的各項影響比Clenbuterol還明顯。

這樣的研究結論的確可以讓我們注意乙型受體素對生物體可能發生的問題,然而我們可以直接將這個實驗結論套用到哺乳類動物,並直接就推論Ractopamine「毒性更強」所以比其他乙型受體素例如Clenbuterol還更不應該使用的結論嗎?

讓我們回到這個研究,這個研究很明確地指出低劑量的Ractopamine或Clenbuterol都沒有造成線蟲顯著的健康傷害,傷害要一直到劑量提高之後才會出現,也就是說,這類物質是否造成健康風險,「劑量」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絕對不能忽視,不能說高劑量會發生的事情在低劑量也會發生。

接著,過去曾有學者研究Ractopamine和其他乙型受體素的差異,研究當中指出以每天20mg/kg的劑量連續餵食7天Ractopamine(等於總劑量140mg/kg),停藥後48小時,在實驗動物肝臟的殘留量為0.073ppm,在腎臟為0.048ppm。然而Clenbuterol單次餵食3mg/kg的劑量後,經過48小時,在實驗動物肝臟的殘留量為5.04ppm,在腎臟為5.9ppm。這個比較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即使Ractopamine使用的劑量為Clenbuterol的47倍,由於Ractopamine可快速地被代謝排出,所以48小時後的殘留量只有Clenbuterol的七十分之一至一百二十分之一。

因此,若是動物飼料當中加入Ractopamine,在合理的使用劑量下,最終殘留在肉品的量是非常低的,被人類食用到的量遠遠低於Clenbuterol。而當人體攝取了Ractopamine或Clenbuterol,代謝快速的Ractopamine同樣也很快就會排出體外,相對於會累積在體內的Clenbuterol來說,反而不容易造成健康影響。

這些試圖引用線蟲研究來「證明Ractopamine比Clenbuterol更毒」的人,完全忽略了該實驗當中是將腺蟲每分每秒泡在含Ractopamine或Clenbuterol的培養基質當中,無時不刻持續暴露,因此將兩種物質在生物體不同的代謝與排出特性完全掩蓋掉,導致了看似萊克多巴胺造成較大傷害的結果,這樣的結果無法用在實際畜牧與食品安全的論證上。

此外,這些無所不用其極想要批判萊克多巴胺的人,又再一次的忽略了「劑量」的重要性,線蟲實驗很明確地指出了在低劑量的萊克多巴胺使用下,線蟲的各項生理指標與對照組沒有差異,這代表在低劑量下使用,風險也是低的(甚至觀察不到的)。這些人總是拿各種研究實驗當中高劑量才會發生的問題,就瘋狂批評,說得好像只要有接觸到任何一丁點萊克多巴胺就必定會發生這些事。這樣的論述是很沒有科學精神的,若是專業人士也這樣論述,那真的是相當的不負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