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關於萊克多巴胺的標示議題

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美國都有對豬、牛等肉品做萊克多巴胺的標示,所以消費者才吃得安心,為什麼台灣不做?

不可免俗的,看到什麼新說法,先檢視是否符合事實。於是我去查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針對食品產品標示的規範,發現到處都找不到萊克多巴胺。美國對食品標示的要求,包含食品名稱、產品分量、成分、營養標示、食品添加物以及可能過敏物警語。食品成分的部分,就是食材本身的成分,而添加物則是指食品加工過程加入的化學物質,至於食材養殖過程可能的殘留物(例如農藥、抗生素、生長促進劑)則並未要求標示,也就是萊克多巴胺不在FDA對食品標示的要求規範之中。

由此看來,美國FDA對食品標示的規範在大原則上台灣相近,對於食材「生前」可能暴露的化學物質,並未特別規範須標示出來。


那麼為什麼網路上有網友拿得出美國肉品產品的照片,看到包裝上明明白白寫著「No Ractopamine」呢?

未加工的肉品是美國農業局USDA管轄的,然而如果去查詢USDA的規範,也是同樣沒有要求產品必須標明殘留物。然而在2013年的時候,由於國際貿易的需要,USDA建立了認證機制(Never Fed Beta Agonists Program),開放讓肉品生產商主動參與認證,通過認證確認豬、牛飼養過程完全沒有使用乙型受體素的肉品(在美國只有萊克多巴胺和齊帕特羅兩種飼料添加物可合法使用),允許廠商在包裝上加上「Never Fed Beta Agonists」的標語。

這個認證機制並非強制,也就是說他不要求養殖戶或肉商一定要去驗乙型受體素,而是覺得自己有需要的廠商,提出申請後,自費找聯邦政府認可合格的檢驗單位和訪視單位做認證。而且這個認證機制最初只接受外銷肉品使用,美國國內肉商是不可以使用的。因此,他最初的用意並非基於食安所以要求標示,而是基於國際貿易以及肉商行銷產品的需求而設立。到了2015年才因為一些鼓吹天然食材的團體遊說,而開放美國國內肉品也可申請,然而申請的肉商並不多,畢竟真的很擔心乙型受體素的美國人其實是少數,在美國國內這個標章的廣告行銷效果比宣稱「有機、純天然」還小。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國家賣給美國的肉品是無法使用這個認證的,因為認證過程必須連飼養場都檢查,美國機構無法到他國去做這件事。

由此看來,美國並未立法規定食品或肉品必須標示萊克多巴胺殘留量,也沒有規定其他國家賣到美國的肉品需要標示萊克多巴胺殘留量,而認證機制主要是給外銷貿易商使用。


美國對食品標示的要求原則和台灣非常相近,同樣對殘留物(例如農藥、抗生素、生長促進劑)並未要求標示。對於生產過程沒有使用這些化學物質的產品,則設立認證機制或標章供廠商行銷廣告使用。

我個人的想法是,如果那麼在意食安,那麼在意有疑慮的物質要強制在食品上標示,而不是單純靠政府機關定期抽驗做把關,那我覺得應該連那些農藥殘留、抗生素殘留等等物質都要求標示,畢竟那些東西的風險目前在科學證據上看來比萊克多巴胺還大。一個正常的國家應該建立統一的機制去處理問題,而非基於純粹的各種懼怕就去設立各種專門機制或特別法案耗費龐大行政資源,卻縱放其他風險更大的事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