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果蠅與萊克多巴胺

滿有趣的,今天(2020/10/12)立法院舉行進口豬肉設立萊克多巴胺上限一案的公聽會,會中有學者專家提到一個台灣的研究。新聞寫說:「有學者專家提出2015年國內最新研究報告質疑,即使是低劑量的萊克多巴胺,在動物實驗證實,會造成腎臟細胞受損、壽命減少......學者分析,21天投予10PPB的萊克多巴胺給果蠅來吃,我們可以發現,第一個,果蠅腎臟的結晶形成增加了。第二個,牠的攀爬能力減弱了。第三個,牠的壽命縮短了。」

於是乎,我就去找了他提到的那篇論文

實驗裡在餵食果蠅的培養基中加入濃度為10ppb的萊克多巴胺,看看21天後,果蠅發生什麼事。實驗結果認為,食用含濃度10ppb萊克多巴胺培養基的果蠅,21天後,腎小管的結石比對照組高,爬行能力比對照組低,壽命也比對照組短。

再來就是重點了,文章當中特別強調,台灣政府在2012年開放萊克多巴胺美牛的容許上限就是10ppb,因此作者認為他們的實驗可以說明長期食用10ppb濃度萊克多巴胺,對腎細胞可能損傷,增加腎結石風險,爬行能力變差代表神經功能受影響,壽命也會減短。


對於這樣的研究,我提出幾個想法

一、美牛的萊克多巴胺容許上限10ppb是濃度的意思,而所謂安全劑量,指的是人體每天食入的總量,不是指食物中的濃度。WHO建議攝取劑量上限1ug/kg,也就是一個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攝取60微克以下,都是安全的。若肉類含10ppb萊克多巴胺,必須吃超過6公斤才會超標。(之前國衛院曾委託中央畜產會對市面上美牛檢測萊克多巴胺,發現檢出樣品的平均含量為2.2ppb,所以用10ppb估算現實狀況已是高估。)

因此在這個實驗當中,我們必須知道果蠅吃下了多少的萊克多巴胺,才能和人類做比較,而不是他的食物含濃度10ppb就可以做比較。

一般來說,年輕的果蠅一天可能可以吃下自己體重3~5倍的食物,而成年果蠅每天食物的量大概等於自己體重。若是拿人類來對比,相當於30公斤的小孩子一天吃下90~150公斤的食物,60公斤成年人一天吃下60公斤的食物。這可是超級大的量啊!

如果果蠅和人類的劑量可以直接用體重換算,那麼這些實驗果蠅吃下的量是WHO建議安全劑量的10~50倍,根本無法驗證WHO的標準是否真的安全。更別說目前沒有人建立過果蠅和人體對萊克多巴胺的劑量換算模型,因此文章強調果蠅吃10ppb與美牛有10ppb,是無法直接類比的。

二、實驗沒有確立果蠅對萊克多巴胺吸收與代謝,以及生理反應。就像狗的身體無法代謝巧克力當中的可可鹼,所以若拿狗來做「巧克力安全攝取量實驗」,會得到很低的安全劑量(例如一天只能吃20mg/kg),然而這結果顯然不能用在人類。相同的,萊克多巴胺在果蠅體內會造成什麼生理反應,以及如何吸收代謝,這是實驗應該先確立後,才能去跟人類做比較,不能隨隨便便就說因為果蠅吃萊克多巴胺會腎結石,所以人類也一定會。

三、爬行能力低就直接被作者推斷為「對神經系統的影響」,這是有問題的,畢竟有太多因素可能影響果蠅的爬行能力,如果要推論和神經系統的關係,應該要加做對果蠅的神經解剖甚至神經與認知功能的實驗,然而這研究當中完全沒有這部分。

四、文章的結論說「長期」食用萊克多巴胺會有風險,然而什麼叫「長期」呢?或許果蠅的壽命頂多50~60天,所以21天的暴露時間已經是佔據他們生命的三分之一以上,然而這就叫「長期」嗎?果蠅的生理機能有快到可以直接用佔壽命的比例來直接推算成人類的「長期」嗎?這些都是未知數,就算果蠅的代謝速度比人類還快,細胞要有變化,還是要依循基本的物理與化學機制吧!21天就可以說是「長期」,這是從何推斷而來呢?科學論文可以這樣隨意解釋實驗結果?


基於對事物探求真相而做實驗,這是很好的事情,然而實驗結果如何詮釋,以及是否能夠推論出對人體影響的結論,也是需要非常注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