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 星期四

為什麼台灣豬農不會使用乙型受體素來養豬?

 除了政府法規嚴格、抽驗頻繁、處罰沈重以外,豬肉市場的機制會讓豬農也沒有動機使用。

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與台灣不同,豬隻從養豬場出來後,就會去屠宰廠。屠宰廠屠宰豬隻並切割後,形成「屠體」。他們會對屠體進行評等(肉質、營養成分比例等等),之後才會形成一個「屠體價」。美加國人不吃豬內臟或豬五官,肥肉的部分也不好賣,所以屠體價格很大一部分是由瘦肉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同樣是140公斤肉質相近的豬,瘦肉有80公斤的豬,豬農能賣到的價格會比瘦肉只有70公斤的豬還高。這樣的市場機制讓他們的豬農會希望自己的豬肥肉少而瘦肉多,也就促成他們會想使用「瘦肉精」的動機。
台灣跟他們很不一樣,豬隻會先以活體形式到拍賣場,拍賣定價之後才去屠宰,所以豬農得到的叫「全豬價」。台灣人吃內臟也吃肥肉,所以對肉商來說,即使肥肉稍多的豬,他們仍然願意買,因此在拍賣喊價時,豬的瘦肉比例並不會成為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而且光憑肉眼根本也無法正確判斷瘦肉比例),甚至肥肉太少的豬還會不受歡迎,因為會被認為肉質乾柴不好吃。乙型受體素這些飼料添加物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便宜,如果無法有效顯著提升豬隻售價,效益無法高於用藥成本,那豬農頭殼壞掉才會想去使用「瘦肉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